Rmax 是一个缩写,通常代表 “最大粗糙度”。
它源于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体系,用于描述一个表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高度偏差。简单来说,它测量的是一个表面轮廓上,最高峰和最低谷之间的绝对垂直距离。
核心特点:
只关注极值:Rmax 只考虑取样长度内单个最高峰和单个最低谷,而不考虑轮廓上其他点的状况。
对缺陷敏感:由于它只关注极值,一个很深的划痕或一个很高的毛刺就会导致 Rmax 值急剧变大。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检测表面是否存在明显的瑕疵。
非平均性:它不能代表整个表面的平均粗糙度状况。
计算公式(概念上):
Rmax = 最高峰(Rp)的高度 + 最低谷(Rv)的深度
在实际测量中,它是在一个规定的 “评定长度” (通常包含5个连续的取样长度)内,找到这5个取样长度中各自的最大峰谷值(即 Rz值,旧标),然后取其中最大值作为 Rmax。因此,Rmax 也被称为 “最大峰谷高度”。
Ra 和 Rmax 是两种完全不同理念的粗糙度评价参数。
Ra(算术平均粗糙度):在取样长度内,轮廓上各点至轮廓中线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。
特点:它是一个平均值,能稳定地反映表面的整体粗糙度状况,对孤立的峰谷不敏感。这是最常用、最通用的粗糙度参数。
Rmax(最大高度粗糙度):在评定长度内,单个取样长度的最大峰谷高度(Rz)中的最大值。
特点:它是一个极值,用于控制表面的最差情况,对划痕、毛刺等缺陷非常敏感。
下面的对照表可以帮助你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。请注意:由于评价逻辑不同,Ra 和 Rmax 之间没有精确的数学换算公式,下表仅为大致对应关系,供参考。
注: 表中的 N 等级是表面粗糙度等级代号。
Ra 是问你:“这个表面的平均粗糙程度是多少?”
Rmax 是问你:“这个表面最粗糙的那个点能有多粗糙?”
在工程图纸上,通常以 Ra 作为主要控制参数,当需要对表面的局部缺陷进行额外控制时,会同时标注 Rmax 作为补充要求。例如,标注为:Ra 1.6, Rmax 10
,意思是平均粗糙度要达到1.6μm,但同时任何地方的单个峰谷高度都不能超过10μm。